在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清化巡捡司署设在现司前街的西南端,即街场前面,故名司前。民国27年10月以后,黄沙圩的人逐渐迁移此地,日渐成街。初名“树挠街”,后改称为司前街。
香火龙是司前众多习俗中的一种喜庆祈求活动。客家人认为香火龙可以驱除邪恶、瘟疫,求得风调雨顺。人寿年丰,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尤其是家畜(耕牛、猪、狗)和家禽(鸡毛、鸭、鹅)免遭瘟疫,平平安安,快快长大。因为这些家畜、家禽是客家人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役力或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,它们的状况,直接影响家庭经济的发展、停滞、倒退,关系甚大。
香火龙它是由木椿、稻草、线香等材料组成。香火龙活动历经牵头、收款、购物、扎龙、舞龙、化龙等工作步骤。首先,推举香火龙活动的牵头人。乡亲们推举香火龙活动的牵头人,通常是推举村中较有威望、办事公正的中年人负总责,由他指定三至五人协助。具体分工为收取捐款、购买物品、生活后勤、准备器材等。经费收取,不按人口、户数摊派,采取认捐办法。由两位工作人员,挨家挨户通知收取,捐多捐少,完全自愿,收到捐款,一一登记(用红纸列名),每到一家,主人踊跃认捐交款,村民们认为香火龙捐款到他家募捐,是看得起他,村中没有忘记自己,感到光彩;遇有富裕大方的人,都是多捐;也有酷爱香火龙活动以及对公益活动出手大方人士,除家中捐款外还另捐。所有捐款数目用大红纸张榜公布。收到捐款后,由负责人指定人员购买香烛(俗称线香)、爆竹、电筒、电池、乌硝以及香火龙队员夜宵的鱼、肉、菜等物品。其次,做好扎龙工作。负责人动员,村民们自觉将稻草献出,找齐竹子、木棍,众人动手扎龙。村民们自觉来到大厅(祠堂)里,齐心协力扎龙。先用稻草扎成直径30厘米长40厘米的圆筒,再将稻草编织成草龙,长约30米,与木椿连在一起。扎龙头,有眼有鼻有舌,由较有经验人员操办,安上电池电筒,既有气派又可照明,有一往无前之势,龙尾像辫子样下甩,扎好的稻草龙一字形摆开,由有经验人员验收检查,如发现扎散的重扎,扎好为止。然后,将整条龙抬出大门口空坪,试龙一番,发现不均匀和松散的地方,及时捆紧扎好。扎龙期间,负责人指定给香火龙队员夜宵准备的人家和人员,都是较有烹调技艺、热心公益事业活动的主妇和人员。
农历正月初一晚,香火龙活动开始时间在晚上八时左右,聚集在大厅内的人们,熙熙攘攘,有大人、小孩以及客人,热闹非凡。大家积极参与香火龙活动,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。这时,香火龙活动的负责人高声宣布香火龙开始,宣布香火龙队领队、鼓乐手、火铳手名单;进行路线;香火龙头人员和巡捕人员。香火龙头的青壮年,通常是身体雄健、臂力、腰力较好人员,其余队员都是青年男子。村民们将线香点燃,分插在稻草龙身上,变成了火龙。龙身上的线香,
点燃线香分插在稻草龙身上
成椭圆形,龙头舌根部,安装四节电池的电筒。龙头朝祖堂一字长蛇般摆开,队员们各司其职,领队一声令下,领锣队员敲响“且——且——且——匡!”香火龙向祖厅拜三拜,领锣打击乐在前,香火龙转身,踏着锣鼓队奏的节拍:“当当当冬匡,且匡且匡且冬匡,当冬且当当冬匡,匡——凑咚匡” ——的节拍前进。领队打击乐器,由一锣一钹组成。锣是大铜锣(生铜),钹是大钹(生铜)。它奏出的节拍是“且——且——且——匡!”起带路和报信的作用,实是鸣锣开道,节拍是因定的,在香火龙有其他表演项目时可以停奏。锣鼓队由鼓、钹、锣、小锣组成,生铜熟铜均可,它有指挥香火龙的行走、团龙、朝拜、答谢、问候、表演、致礼、致敬等队形和动作变化的作用。击鼓手有较高的技艺,熟悉锣鼓经。其他乐手配合默契。香火龙游行,鞭炮手燃放爆竹助兴,火铳手燃放铳炮。火铳枪用生铁铸成,装上火药乌硝,隔三差五地燃放,它只是在离人群较远时才燃放,以确保安全,朝天燃放,一团火花,朝地燃放,轰隆一声,犹如炸雷。近时有人用竹竿捆住鱼炮在空中爆炸,轰轰隆隆,震天动地。
舞龙
香火龙离开大厅,一路上鼓乐齐鸣,爆竹声、铳炮声时起进落,第一站是朝拜社神。客家人受巫文化的影响很信神,在村头或村尾设社神,认为人丁、牲畜、丰歉等与社神关系甚大。有求神、拜神、叩神、还神等习俗。香火龙也应朝拜社神。有些村是在村前路边安社神。香火龙队前是领锣队,后是锣鼓队,再后是黑压压的随队观看的队伍。到了社神位前,执事人员上前,摆供品(肉、果、米粉饼、马蹄)朝拜,然后由香火龙朝拜,先进后退,前后三次,拜毕转身在空坪表演舞动。由朝拜节拍转为行板锣鼓,香火龙踏着锣鼓节拍游动,锣鼓奏京剧“急急风“锣经(即采茶“乱锣”),香火龙上下翻腾,时而高高昂起,时而匍匐爬行,爆竹掷向香火龙,火铳朝天燃放,人们欢呼雀跃,香火龙队员满头大汗,龙身香火团团簇拥龙头,在漆黑的夜晚,煞是一道田野风味迷人的风景线,村中房屋反射回来的锣鼓声、爆竹声回音,一队香火龙犹如两队;两三队犹如四六队。香火龙表演以团龙为结尾,团龙后转入行板节拍,向第二站先进。
香火龙第二站是向各头大门(大厅)及其住户朝拜。香火龙朝拜大厅,按该大厅在村中建立先后的顺序进行,较老的大厅,其祖宗辈份较高,随着人口发展分房再建新大厅,一般情况下,老大厅两边居住的人辈份较高,新大厅两边居住的人辈份较低。先拜大厅,再按辈份拜新大厅,
正月十五日晚,是香火龙的最后一晚。这一晚村中有点元宵灯的习惯。元宵灯有圆形、长方形、方形、五角形,用竹箩线编扎好,包纸糊裱,里面插上蜡烛。香火龙穿街过巷拜谢住户,客家各户迎龙送龙,爆竹迎送,只送燃香不取香。香火龙在村里舞毕,没着田间小道到社神处拜谢,执事人员上香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欲丰登、人寿年丰、六畜兴旺,火龙向社神辞行,然后到较为空旷的地方举行化龙仪式。首先,香火龙在空坪地来回游动,所有烟花、爆竹、火叶全部燃放完毕,香火龙团龙,架好,队员们离开香火龙。其次,主持人高声宣布香火龙活动顺利结束,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,大吉大利大顺遂,来年定会香火龙庆祝,祝全村村民新年快乐,家庭幸福,青壮年积极生产劳动,小孩努力学习,老年健康长寿。最后,向香火龙祝辞,点火化龙。参加化龙仪式人员,停锣息鼓,悄悄行走在路上,回到大厅吃宵夜。至此,香火龙活动结束。
化龙
(文章来源:始兴县文化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