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阿妹是始兴县清化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,据考起于清代,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。隘子镇是舞阿妹的发祥地,这里山清水秀,民风淳朴;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是唐代丞相张九龄、现代抗日名将张发奎的故乡。
演出剧照(一)
舞阿妹的出现,不但是表演者的欢歌笑语,还是观众的有感而悟,它同时更是对前人的怀念和崇敬。相传在清朝某年,时逢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生活民不聊生。当地有一个大财主钟其伟刁钻横行,乘机肆意欺诈佃户,百姓怨声载道。其中一个佃户的女儿叫肖玉梅,人称阿妹。长得天生丽质,宛如天仙一般,钟其伟对她早就垂涎三尺。一天大早,钟其伟和家丁上门逼租,肖家交不出租粮,苦苦求饶,钟其伟那里肯放,要强迫肖玉梅为妾。阿妹是个刚强性格的女孩,大骂财主落井下石,阴险毒辣。钟其伟恼羞成怒,要绑走阿妹。阿妹挣扎逃往山中,钟其伟命家丁穷追至悬崖边上,钟其伟软硬兼施,逼其就范,阿妹担心受辱,跳崖自尽。
演出剧照(二)
其实这一切早已被山中修炼的七僧所见,七僧为烈女所感动,在阿妹跳崖一瞬间施以仙法,救下阿妹,并赠予一木斗的粮食,叫她回家去救济民众。阿妹回到村中,节衣缩食,救济百姓,教人农事,因而广受民众的欢迎。奇怪的是,财主听到阿妹回来的消息后,夜夜惊梦,渐渐神经失常沦落为乞丐!阿妹帮百姓渡过难关后,便上山归还木斗并答谢七僧,那知道七僧早已修炼成道飞天了。七僧修炼的山被后来的人称为“七僧墩”,又叫“七星墩”,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。天机不可泄露,当时百姓并不知道这些。人们只知道美丽侠义的阿妹救济了他们,财主也得到了报应,大家的生活从此过上了安稳、平静而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,所以纷纷信奉阿妹为神灵在身。后人为了纪念阿妹,表示对阿妹的崇敬,就编创了舞阿妹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舞蹈,并在每年的春节喜庆期间举行舞阿妹的活动。
舞阿妹的表演是边舞边唱,开始演员都由男子乔装打扮成女装表演。解放后,才有妇女来扮演阿妹和丫鬟的。舞阿妹的出现反映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,团结向上,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始兴县清化地区流传的舞阿妹活动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。每年春节期间,是农闲季节,是一年当中的丰收、喜庆、幸福日子。这时候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辞旧迎新,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,同时也是人们缅怀、敬拜先祖神灵的传统日子。舞阿妹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它的表演。
演出剧照(三)
表演一般由七到八个演员组成。肖玉梅即阿妹是主角,穿传统新衣,画妆打扮成新娘模样。她是一个集侠义、智慧和美貌而神化了的人物。另一个对立的主角是钟其伟即财主,穿黑破衣,化装成乞丐模样。还有一名陪衬的新郎,引路丫鬟,车夫若干。表演一般从村中大门口开始,由阿妹坐在纸扎成的马车上,新郎穿传统礼服在侧边相伴,前面有领路的两个丫鬟, 马车后面有两个马夫跟随.另有一位置不定,扮成疯癫样的乞丐即财主.他们从村大门出发后,边走边舞边唱,沿路给村上各家各户送上新春的祝福,给大家带来欢笑,同时讲述农事和做人做事的道理。演出中,一边是广受百姓欢迎,受人敬仰的阿妹,一边是四处流落,左右不讨好而被世人唾之的财主。对比的表演手法,加之诙谐语言对话和人物造型,实用农事的说唱等。舞者的欢歌笑语,观者的兴趣盎然,使整个场面其乐融融,让人们在喜庆中渴望幸福,同时也接受教育。随后,舞阿妹就会在春节期间,游走各村各户,在百姓的生活中,使节日的氛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风味!
一、民间舞蹈《舞阿妹》在粤比民俗大观一书中有记载。
二、各种实物:
1、乐器:二胡、锣、镲、鼓、笛子、中胡、扬琴等。2、道具:花车、纸马、竹篓等。3、演员服饰:阿妹:头盖红头巾,身穿红唐妆女衣。新郎:长唐袍,带礼帽。媒婆:女唐妆便衣。丫鬟两人:女唐妆便衣扎围裙,穿便裤。马夫两人:唐开襟衣,便裤。4、花车、纸马的制作:先用竹扎好架,然后用布背好再用颜料画好使之生动逼真。
改革开发后,舞阿妹的传承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。可是经济发展的大潮很快也冲击了原生态的舞阿妹。在清化地区,年轻人都奔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,留下老的和少的在家。层次的断层,使知道舞阿妹,会演舞阿妹的人越来越少。舞阿妹的原来演唱本子也渐渐地在失传。现在一些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在转变,他们追求时尚和节奏,对古老原生态的热情正在锐减。所以这一切是造成《舞阿妹》面临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老一代传承人的身体也越来越差,越来越少。现在几乎很难找到能系统了解和演唱《舞阿妹》的老艺人了。中年人知道一些,而年青人只听说一些。《舞阿妹》的传承人后继乏人,处于失传的边缘。现急需采取有效的、可行的保护措施,使原生态的《舞阿妹》能够继续传承下去。
演出剧照(四)
(文章来源:始兴县文化馆)